福建日报报道莆田教师感人事迹:三十四年守海岛,三尺讲台铸师魂!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3-25 07:25:14

 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从弱冠青年的19岁到鬓角染霜的53岁,整整三十四载,人民教师宋大霆的人生轨迹围绕着14.35平方公里的海岛——湄洲岛,他在条件艰苦的海岛学校教书育人,默默耕耘,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这就是他三十四载任教生涯的真实写照。



1982年,从莆田地区师范学校走出的宋大霆分配到湄洲高朱小学,从城里来到闭塞的海岛,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知所措。没有电,没有水,没有路,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校门,只有一幢仅两层高的破旧木瓦房。


老校长庄国霖看出宋大霆的心思,在煤油灯下与他促膝谈心:“这里闭塞落后,人才奇缺,条件远不如城里。多年来,一个个教师都调走了,希望你能留下来多待几年,为小岛多培养一些人才。听说你还懂音乐,多才多艺,我们早早就向学区校长要定你了呢。”这份真诚感动了宋大霆,他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学校没有水,要到1公里外村庄里排队提水;没有电,只能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56个学生挤在旧大队部的一间昏暗矮房里,只有一扇窗户,异常闷热;交通不便,回一趟家要折腾一天。“落后的海岛与城里形成强烈对比,更加坚定我改变海岛面貌培养人才的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于是,宋大霆承担最艰巨的任务,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并包揽所有班级的音乐教学,让海岛学校第一次响起歌声。为推广普通话,他自愿对全岛语文教师培训,担任湄洲岛师范班的普通话教学,让普通话走进每所学校;为让学生增加阅读量,他从38.5元的月工资里拿出一部分购买课外图书,让学生首次接触课外书;为了辍学在家的孩子,他从回家的路费挤出钱,让孩子重返学校,自己几个月才回家一趟。


宋大霆说,当时班上学生小朱无故旷课,多次家访却屡屡碰壁,她母亲说:“我女儿要在家织渔网,干农活,赚些零钱,再说女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早晚都要嫁人。”经了解,这家男主人在一次海难中丧生,家境贫寒,所以想让女孩辍学。“当时我心在颤抖,这地方穷就穷在愚昧无知,如此重男轻女。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家庭脱贫的希望。”在和村支书商量后,村支书帮忙劝导,宋大霆帮小朱交了学费,让她重返校园。如今,小朱已成为宋老师的同事,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



2003年,宋大霆挑起湄洲第二中心小学校长的重任。他敢为人先,大胆尝试乡土特色教育,引莆仙戏入校园,开发孩子的艺术潜能,学校被定为莆仙戏进校园示范校。他还开展以海洋知识和妈祖文化为主的地方性课程《海西家园》的编写,把它分为海洋篇、旅游篇、民俗篇,并编纂成册,办出学校特色。


三十年如一日,宋大霆在海岛上默默耕耘,桃李芬芳,岛上的居民都把他当成自家人“阿宋”。有一次,他突发急性阑尾炎,岛上居民拆下自家门板,天亮将他抬进城就诊,让他倍感温暖.一些学生偷偷将自己晒的鱼干放在老师门口,淳朴的学生让他无法忘怀。


“我既然选择了三尺讲台,就应该照亮别人、奉献自己;既然选择了那块黑板,就应该写下真理、擦去功利”。这是宋大霆在笔记本上写下的承诺,他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一承诺。



他的学生林春盛说,宋老师扎根海岛34年,桃李芬芳,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学生们靠知识改变了命运,他却一生清贫,目前还住着20多平方米的宿舍,他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


这几年来,让宋大霆欣慰的是,海岛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建起录播室、绿色网络教室,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为渔村孩子打开通往大千世界的知识大门。


30多年来,与宋大霆同来海岛的10多名老师,都已调离海岛。“许多人都觉得我很傻,留守海岛,家人不能团聚,图的是什么?”他说,“看着年迈的母亲、贤惠的妻子、懂事的女儿,我深深自责过,痛苦过。然而,看到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我很欣慰,这就是我个人追求的人生价值。”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