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拯救奥斯卡!」本届最尴尬乌龙事件其实完全可以避免!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5-11 15:22:16



关心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读者,应该都看了那「经典」的一幕吧!奥斯卡发生颁错奖的大乌龙,当资深影星76岁的 Faye Dunaway 念出「最佳影片」得主的那一刻,《爱乐之城》整个团队彼此拥抱、欢欣鼓舞的上台,结果致词到一半,才被告知「不好意思,不是你们」,得奖的其实是《月光男孩》,一切都发生的太突然。



事后,主办单位才坦承乌龙,原来当时两位颁奖人拿到的是「最佳女主角」的信封,而不是「最佳影片」的。当时的另一位颁奖人79岁的 Warren Beatty 看了得奖卡片后,其实觉得怪怪的,得奖人怎么是《爱乐之城》的艾玛史东?带着迟疑将卡片递给了 Faye Dunaway,而这位资深女星毫不犹豫的就微笑着把错误的得奖者名称念了出来。



当发现是场乌龙时,《爱乐之城》的制片Jordan Horowitz 反应也很快,立刻站出来宣布:「出了点差错,《月光男孩》,你们赢得了最佳影片!这不是在开玩笑。」并将正确的「最佳影片」得奖人卡片秀给大家看。也因为这张卡片,我们才看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原来问题出在「设计」啊!外媒《Fast Company》撰文指出,只要奥斯卡可以简单地改变得奖卡的设计,这一切灾难本可以避免。



首先,奥斯卡得奖卡片的排版设计,最大的字样竟是奥斯卡的logo!在这个场合的颁奖者,难道会搞不清楚身在哪个颁奖典礼吗,为何需要这么大的logo?


而获奖电影与得奖者的名字则是放在奥斯卡logo的正下方,并加上引号。这看来颇合理,就像书封上的书名,一定是放在正中间最显著、重要的位置。但,为什么不放大字体、甚至加粗做强调?就算是为了舞台灯光下,让颁奖人更容易阅读也好啊。


最佳xxx奖项,仅占整张纸的10%


而「奖项类别」的字样则小到几乎看不到,无论上面写得是「最佳影片」或「最佳女主角」,不但字体极小、还加了斜体。 《Fast Company》认为,在颁奖典礼都进行得很顺利时,这些细节当然都不要紧,但「设计」所扮演的角色之所以重要,不就是在于当状况发生时,能够协助辨认错误,阻止乌龙的发生吗?


其实,只要把「奖项类别」与「得奖电影」的字体放大,并且在排版上放在更加显眼的位置就好,难道不是吗?


网友设计后的奥斯卡颁奖卡,一目了然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设计似乎差不太多,只是改变文本的大小、位置和占据的篇幅。但这些其实会有很大的不同。只要简单的改变,就可以避免这个尴尬的错误。


当初设计这张得奖卡的人,或许没想到站在台上颁奖的,可能会是年过70的老先生、老太太!这样的设计就算是年轻人都不一定能看出错误了,他们又比一般人更需要清晰的字体与排版。经此一遭,相信明年的获奖卡的设计势必会做出调整吧?



其实这种尴尬也是国内学生特别容易犯的错误——即设计只满足了自high,并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去满足真正使用它的人的需求。


这就又回归到了一开始我们对学生强调的事情,设计师不仅要关心自身,认识自己,还要回观察生活、观察别人。观察不是用眼睛随便看看就过去了,而是要真正对平日里人们的行为习惯细致观察、提出问题并予以思考解答。这一点,对工业设计、视觉传达、建筑设计等方方面面的专业而言,都是极其极其重要的。


为什么不让大家以华丽和炫技为出发点去做设计?


因为设计的初衷并不仅仅是做出视觉上美丽的效果,好的设计应该是目的性非常明确的,设计者想要表达什么给受众;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透过「传达」、「互动」,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以后再做设计的时候,可以适当参考以下流程:


第一层:

| 思考自己要为谁去做一个设计

| 目标人群有什么问题等待被解决

| 目标用户期待与希望创造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层:
| 根据需求,寻找不同的设计概念

| 通过过程,去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解决第一层问题后,才是时候在第二层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和主观概念。


今日福利:直接在汉艺国际公众号留言,获取独家排版干货福利文章礼包。



如需转载,请联络 「 设计IN台湾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谢谢合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