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Vice评价为历史上最牛逼的青年时尚与文化杂志,如今在亚马逊上售卖它的历史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19-04-04 14:42:14

网上开店平台


#十五年前,潮流还叫《The Face》



今天,当我们聊起时尚杂志和潮流资讯,会想到什么呢?纸媒应该是最先被排除的吧,无数新兴品牌的崛起,纷繁的联名系列在上线,我们不再期许杂志陈列一个月前的“过时资讯”,因为网络甚至能做到“提前赏析”这种内容。


但屏幕的像素似乎还是难以替代没有噪点的纸质媒介,我们还是会期待那些油印下惊艳的排版。


杂志元祖血泪史-《The Story of The Face》全记录发布


《The Story of The Face》


纸媒被唱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很多人说杂志是夕阳工业,网络媒介发达的今天,印刷纸张看起来就既耗费时间又浪费资源,这看起来很有道理,文字不值钱是共识嘛。


如果说今天我们在扬起铲子等待埋葬纸媒的最后一抔土,那 1980 年便是杂志界的晨曦。因为那一年,1980年5月,Nick Logan创立了《The Face》。这本时尚杂志在接下来的小半世纪横扫潮流界,成了Buffalo时装风格的鼻祖。但仍然在2004年停刊了。


Face》停刊


最后被如其名的 Wasted Talent 公司收购,并打算于明年复刊。虽然不知道改朝换代的《The Face》去向如何,可印刷商 Thames & Hudson 是次刊印的《The Story of The Face》纪录史便来得正是时候,为原班人马开创的经典来个小总结,迎接往后的新转变。


《The Story of The Face》现已于 Amazon 等网站发售。售价为33.92美元


亚马逊官方售价33.92美元


 丢失的年代 


如今说到时尚杂志,我们会想起谁呢?《i-D》、《Sleaze Nation》、《Dazed & Confused》等。这些在21世纪初崛起的杂志似乎占据了我们所有的视野,但在它们之前,潮流界是由谁来发声的呢?


《i-D》

《Dazed & Confused》


没错,就是《The Face》,相比与这些新崛起的刊物,《The Face》不属于迎合大众口味的刊物,但一直以独特的意识型态,探讨时下崛起的次文化和新产物。其特殊的设计、编版和绘图等,也一直是后来崛起的同类型杂志,努力超越的目标。


《The Face》发行量从全盛时期的7万本到现在的2万5千本再到停刊,其所有者Emap集团很无奈,而那些经历了90年代的年轻人,更加失落。


1980年的一期《The Face》,封面是David Bowie

今天你再看不到大卫·鲍伊这个伟大的奇才了

但在1980年的《The Face》杂志封面

你依稀可见这个70年代乐坛开拓者的面庞


在《The Face》诞生之前,从泰迪男孩、摩登青年到光头仔,这些英国 20 世纪 60 年代的亚文化关键词只是被零散地记录在一些画报和时尚刊物上,很少成系列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内。


到了 70 年代中后期,随着英国纪实摄影的复兴,年轻的摄影师们满怀热情地记录下了他们身边的青年亚文化风潮。在这样的背景下,《The Face》应运而生。


《The Face》的受众是16到25岁的年轻人,它把音乐、电影、街头文化艺术、时装和设计都放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杂志分类形态,在这之前,没有哪本杂志是这么做的。


《The Face》里面的Hype板块

每次都介绍一些当时的亚文化风潮

年轻人关注的流行,消费层面


1980 年 5 月 1 日,还是英国非主流音乐推荐杂志《NME》编辑的Logan 自己掏了 3500 英镑,发行了第一本《The Face》。

对于这次的试水,Logan并没有信心,他更愿意将其归类为心血来潮的一次试验。


Logan 联手如今已是英国印刷界明星的图形设计大师 Neville Brody,共同奠定《The Face》的风格。Brody 为杂志创造了新的字体,他超前地运用了喧闹的图形、扭曲的字形和大量图标,这让《The Face》的版面设计有别与传统刊物,更加先锋,更加多元。至今看来仍不觉得过时。


New Romantics

80 年代的英国青年文化,是以新浪漫主义文化运动

(New Romantics)为开端的


在盘点21世纪前引领世界亚文化潮流的中心,非英国莫属,而《The Face》的崛起,也就伴随着记录这一个个亚文化浪潮的经典瞬间。


80年代初,新浪漫主义成了席卷伦敦的古怪时尚风潮,大家热衷于用上眼线和红唇、带有褶皱的花花公子衬衫,渲染中的氛围。



80 年代后期,Nirvana 乐队的出现带来了垃圾摇滚 Grunge 的风靡。出现在《The Face》封面上,穿着花裙子、画着厚重眼影的乐队主唱柯特·科本,也成了这本杂志最经典的封面人物之一。


步入90年代,16 岁的 Kate Moss 出现在了《The Face》的封面,这个女孩用她天然,不加修饰的面庞配合一种普世的状态。迅速与当时流行的 Cindy Crawford、Naomi Campbell 区分开来,人们从未见过如此real的人物摄影,这使得《The Face》在90年代,步入了巅峰。


柯特·科本

 Kate Moss


没有《The Face》,就没有《i-D》


同期创立的《i-D》正是受到了《The Face》的影响,于 1980 年 8 月正式出版发行, 总共 40 页。它也同样囊括了摄影、设计、时装及风格的评论与报道,试图远离主流时尚杂志的趣味,转向街头文化。


在去年为了庆祝英国青年时尚+文化《i-D》创刊35周年,i-D 团队打造了《街头、声音、时尚:一段英国青年文化族群的历史》(Street, Sound & Style: A History of British Style Tribes)系列,以音乐为单位,回顾历史上最重要的英国青年文化场景。


管中窥豹,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英国的亚文化潮流,是一个怎样的状态,而吹响这个集结号的《The Face》,又是多么伟大。


《街头、声音、时尚:一段英国青年文化族群的历史》


可以说,没有《The Face》,就没有后来的《i-D》


相比于《FHM》的冷酷怪异、《i-D》明确的眨眼式自我认证、《DAZED & CONFUSED》高端的电影评介,《The Face》在特立独行的观点颠覆中完成了不同的杂志使命:塑造个性。


《The Face》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做的就是呈现一个时代的真实性。


在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一本《The Face》,足够让乡村里,渴望知道外界流行什么的小孩,开拓极目所望的视野。


你无从质疑《The Face》的先锋本质




潮流:

Producer | 李院长

Writer | w

Chief editor | SP

Photo | Pinterest / 《The Face》/ vice

Post production | SP

Thanks for everyone



1998年,如今已经倒闭的《The Face》 杂志邀请摄影师/电影人皮埃尔·温瑟(Pierre Winther)拍摄封面故事。主题很简单:去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在 “圣周” 期间的感恩节游行上拍摄满大街穿着类似三 K 党服饰的人。 


这些照片太过震撼和富有复杂的情感。


vice评价

“《The Face》是历史上最牛逼的青年时尚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停刊。”


Amazon链接:

https://www.amazon.com/Story-Face-Magazine-Changed-Culture/dp/0500293473/ref=sr_1_3?ie=UTF8&qid=1510732856&sr=8-3&keywords=%E3%80%8AThe+story+of+the+face%E3%80%8B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