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千年一梦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22 06:40:55


用文字为你编织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短篇小说,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齐鲁大地上的儒文化吧。




“北依泰岱,南瞻凫峄,东连泗水,西抵兖州。”


说到曲阜,可能会有人不知道。但是,说起孔子,想必是人人知晓。


曲阜和孔子最大的渊源,就是这里是孔子故里。


只是,它却不仅仅只有这一个身份。


图为曲阜



曾经贵为鲁国国都的这座小城,如今像是被蒙在了黑暗之中,展现出一副要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的窘态,似乎也只有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还记得这里的存在。可是,又有多少人记得它背后的历史,它承载的文明呢?


打开百度,输入“曲阜”这一个词条,还有这样的字样:“被誉为‘东方圣城’、‘东方’。”


“东方圣城”、“东方”,多么高的赞誉啊。


然而,如果不是去查资料又有多少人知晓呢?


对于我而言,不是带着曾经的那场旧梦留下的影响,或许也不会再去翻找这些吧。


图为孔庙


旧梦。那场旧梦真的是改变了我的一生啊。


那一年,我只有八岁,还是懵懵懂懂的年纪,不说什么也不懂,至少一切在那时眼里的世界还是那样的纯粹干净。


如今想起来,自己都忍不住一笑。迷路竟然能走到那样有名的地方。


不过话说回来,当时心里的焦急,哪怕是到今天都还历历在目,后来更是身心俱疲到倚着那根大红柱子坐一会,也能昏昏睡去。



一身白衣,一头白发,一把长长的白胡子,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对于当时遇到那位老人的最直观的感受吧。


奥,对了,当时真正吸引了那个小小的我的,是在他身上的认真。


一位老人,上身挺得笔直,端正的跪坐在桌案前。低着头,手上捧着一册竹简,桌案上也摆着整整齐齐的如小山一样的竹简。老人口中念念有词,像是在念着竹简上的文字。只是,那时的我,真的一点声音都没有听到,眼前有的只是老人的一举一动,就像是在看一部被调成了静音的影片。


图为孔子


突然,像从周围弥漫起了一层雾一样,也开始变得有些朦胧。然而,却好像听到了声音。是读书声,还伴随着脚步声。


“《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


“啪!”


“哗啦哗啦!”


小小的我真听得有些犯迷糊呢。这时,读书声却突然被这突如其来的两声给打断了。急于想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我,急切地想要冲过去,想要弄明白这两声从何而来。


许是上天有灵,感觉到了那时的我的急切和赤诚之心。眼前遮挡着视线的雾气竟然渐渐的散开了。


只见那个老人一脸的惋惜之意,全身都在颤动,尤其是双手。我顺着老人的目光往下看,在老人的脚边散落着刚好能一册竹简数量的细竹板,还有两条粗粗的熟牛皮绳。


竹简再一次又一次的翻阅之后,被翻断了。



后来发生了什么,就不记得了。只是记得自己从睡梦中醒来,是一路过来找自己的母亲,晃醒了自己,睁开眼首先看到的也是母亲满脸是汗,但却依旧温柔的脸庞。记忆里似乎还有自己醒来以后,一边揉着眼睛,一边四处张望的样子,想要寻找那个老人的身影。


图为孔林


当时的自己真的太年幼了,不过,或许这也是缘分吧。在那样的年纪,曾来过曲阜。最重要的是,曾经走进那个可以说是“圣城”中的圣地的地方——有着“三孔”之称的孔府,孔庙和孔林。而那场梦就是在孔林——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里发生的。



图为韦编三绝


后来,渐渐长大,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知道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才知道了这样一个成语——韦编三绝。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的主角就是有着“至圣先师”的名号的孔子,讲的也正是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


真的是一梦千年啊。



或许是受那个梦的影响吧。长大以后,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接触最多的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方面的东西。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关于古代的那些事了解的越来越多。我知道了关于老人衣服的事,又有着怎样怎样的规格和要求。也知道了关于老人本身的故事,周游列国,著书立作,可以说一生传奇。


图为孔林


然而,对于我来说,影响远不仅仅如此。当年听到的那段文字一直在我的回忆里挥之不去,似乎一直有一种执念在指引着我,让我想要去弄明白为什么会“韦编三绝”,为什么这样一位有名望的人最后会留下一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所以那册竹简所记录的内容——《周易》,渐渐成了我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可是,如今已经大三的我,随着渐渐地对于《周易》的理解不断深入,对它的热爱也不断的加深,你真的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可是,我也渐渐发现它如今的状况并不好,甚至可以说堪忧。


图为孔林


所以,当我再次来到这“三孔”之地,看着这里的一切,真的让我很不安。我所热爱的这一切是否在不远的将来会被人们淘汰掉,最终走向灭亡。真的有太多太多人对于这本书以及和它有关的文化存在着偏见,觉得那就是封建迷信,是无法用现代科学证明真伪的糟粕。


这一切,我真的有些接受不良。



对于这本书,有很多人做出过许多评论,其中更不乏名人大家,甚至囊括了古今中外。


郭沫若曾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评价,他说:“《易经》是一座神秘的殿堂。”


就连党内为数不多享受副部级待遇的教授之一的张协和也曾有过这样的话:“近代学者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德国汉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之玻尔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并在庆祝酒会上以太级八卦纪念章赠人; 中国杨振宁、,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并自称得之易经之启示。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愿周易学者多为现代科技服务。”


图为八卦图


就连国外有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和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做出过如此评价。


黑格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业。”


爱因斯坦如此评价:“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图为《周易》


同时,在百度上也有这样一段评价: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汉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与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



借用了太多别人的话,好像说的这一切都离生活很远一样。可是,真的如此吗?作为一个学生,我不敢妄下评论。


只是在我看来,能够穿越过历史的长河保留下来,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名人大家的赞誉,《周易》这本书,必然是有它的理由的。


就像是那许许多多的中华古代文化一样,我们不能只是去它的的糟粕和不足,也应该看到它的优势,看到古人的智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话,应当是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对于这句话,我们不应该只是听到了,看到了,知道了。


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我做到了!


 • end • 

本文作者 | 叶梓语

排版设计 |鸑    笙

图片来源 | 网    络

传承传统文化,感受体育文化!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