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设计的《》版式和报头?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2-28 14:23:51

,自1948年6月一直使用至今。这个沿用六十多年的报头,形成之时有什么故事?报纸的版式又如何设计?本期“6536”号档案,,为您揭秘背后的故事。


在的字上稍作修饰
1948年5月下旬,李庄带着我和几个人从武安县河西村去平山县里庄,。,。
。总编辑张磐石交给我设计报头。,其中两个画了圈,嘱咐报社同志再挑选。我不是简单地从两个里面选一个,而是在所有的字中挑出4个字,用很薄的纸蒙在上面描下来。在描的过程中略有修饰,字的大小有所调整,排列得更协调一些。完成后的版样,。这个报头一直用到现在。
开展新局面,报头也要被“解放”
当时中国的报纸,无论解放区的、国统区的,报纸版面连同报头都用线条框住,看起来有些憨闷,不畅快。我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的时候,看到不少外国报纸,报头都是突出于新闻版面之外的,看起来比较舒展。,都把报头“解放”了。我想,成立大解放区,开展新局面,报纸也应该面目一新,把“围困”整个版面的框框去掉,把报头“解放”出来。,受到华北局领导人赞赏。以后,这样的版面风格为全国各地的报纸所沿用。
编辑也要负责设计版面
,我也有所调整。过去,较长的新闻常常有短栏转来转去,琐琐碎碎,既不好看,读起来也很不方便。我从方便读者阅读着眼,尽可能少用短栏,力求把每一条新闻都排成比较整齐的方块。
中国过去的报纸编辑都是不画版样的,只在稿件上标明题文几栏长,用几号字,就完事了,由拼版工人排版。这样,排出来的样子未必符合编辑意图。我改变了这种工作方式,编辑不只负责编辑稿件的文字和制作标题,还要负责设计版面,画出版样。由编辑掌握版面,有助于在版面上更准确地体现编辑意图,实现技术型和政策性的相互融合,也简化了排字车间的工作。
巧用“Z”形符号
建国初期,我在版面编辑工作中又做了一些技术上的改进。画版样原先是在旧报纸上用红墨水画。后来,我请木匠师傅做了几块小黑板,按照设计报纸版面的需要在黑板上打上红格,用粉笔在上面画版样。再后来,感觉小黑板也不太方便,就按照报纸同样大小,请印刷厂印出绿色版样纸,用一个个小方块代表一个个字的位置,在那上面设计版面更方便。后来,大家都用这样的版样纸。起初画版样是一行行画,有些费劲。后来我改用“Z”形符号代替行文,并且作了每篇文字的起止标识。后来各位版面编辑也都这么画了,排字工人看了也都明白。这一套处理版面的办法,渐渐成为很多报纸的常规。
人们常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版面,更可以说是报纸的衣裳。我在新闻工作中,很多时候就是个做嫁衣的裁缝。我觉得,形式并不仅仅是形式,而是内容的一种表现。在多年的报纸工作中,我所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何燕凌,1922年7月生于西安,。1943年转到复旦大学新闻系。1946年7月到晋冀鲁豫解放区,。1948年6月,,任时事版编辑。1949年1月,·北平版》及《北平解放报》,任编辑主任。1950年,。1952年以后长期从事农村报道和评论,、农村部主任。1979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参与创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1987年12月离休。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