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现实需求与培养探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4-20 15:33:33

,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颠覆性的大传媒产业生态。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步被打破,媒介间的所有权、策略、结构、内容和终端等方面的融合日益加深。近年来,我国媒介融合的关注热点已从早期的媒介组织行为融合转变为从业人员视角的信息采集融合与新闻表达融合,。,本文利用词频统计方法具 ,从中观察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一、样本选取与分析

1.样本选取

笔者选取了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青年出版总社、。通过行业关键词如“新闻”“媒体”“出版”“文化传播”“互联网”等,职位关键词如“编辑”“出版”“排版设计”“网站编辑”“微信营销专员”等进行检索,生成具体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2.样本分析

笔者将整理出来的岗位任职要求,通过词频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并除去“人员”“条件”“规定”“资格” 等虽然频次靠前但不具有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关键词,得到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内的50个对研究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词(见表1)。

二、

综合上述统计数据和研究所涉及岗位的具体需求,、急需掌握全媒体产品生产能力的人才特征,人才需求中尤其对跨媒体传播策划和管理能力、创新创意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及社交媒体营销能力作了突出强调。

根据关键词统计,“文字”“撰写”“写作”“功 底”“文案”等词的TF-IDF排名都比较靠前,,反而更受重视。在新技术能力方面,多数单位把 “熟练操作Photoshop、Dreamweaver、Illustrator、InDesign等软件”“懂网站页面语言(HTML、CSS、JavaScript)”“有网页或H5制作经验”等技能素质设置为招聘员工的优先条件。此外,“熟悉社交媒体及网络语言”“精通各种微信营销方法”“APP及微信平台 数据统计分析”等新能力要求出现在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中已屡见不鲜。从招聘情况来看,,都把社交媒体的营销能力作为岗位职责的一部分,并且在取样的半年时间内,这一需求有逐月递增的趋势。另外,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对外文化开放和传媒的全球化趋势,,也着眼于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大学期间曾作为交换生到国外交流学习”“有国外工作经验” 都被纳入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虽然有此要求的用人单位只有少数几家,但可以看出对其愈发重视的趋势。

三、

、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格局,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层次上较为完备,呈现出渐进性、系统化、梯队式的人才培养特征。但是,,在人才培养上也遵循依据不同媒介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原则,与近年来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相适应。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的人才需求特征,:

1.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树立融合型培养理念

,、核心能力和核心技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学科主要有管理学门类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艺术类的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文学类的新闻传播学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特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等。科学的学科划分对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把专业学科分得过细,形成学科“分家”、单科独进的局面,造成学科壁垒森严,学科资源单一,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还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艺术素养和信息资源管理以及经营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因此,、传播、艺术设计、网络新媒体、动画、数字媒体等学科和专业界限,打通学科专业间的理论基础,实现专业与专业间的优势互补,形成更宽视野下的人才培养专业域。

2.基于融合理念建立开放性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增加新媒体运营、营销和渠道等课程,但明显存在为了响应融合而简单增容课程的情况,并没有深入思考媒介融合环境下人才的教育目标,其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及融合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指标等问题。这主要缘于融合型人才培养是个别专业和相关学院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高校具备着眼全局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融合理念下建立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专业集群视角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的主要特点是“重融合、宽基础、活模块”,其核心思想是打破专业界限,根据行业的融合发展需求把相关联的专业作为一个群,对其所对应的知识、能力、技能予以系统的整合。,基于媒介融合环境下产业对传媒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将新闻传播、编辑出版、数字媒体、广播电视、动画等专业进行集群式关联,构建课程模块(见表2)。

这种模块式课程体系避免了专业划分过细带来的专业知识领域过窄的问题,由纵向的专业课程设计转向了以能力为核心的横向课程体系的建构,呈现出多学科、多专业交融的特点。

(2)开放跨学科的优选课程资源

从媒介融合角度来看,,做好融合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学院在建构动态、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时,更要充分将现有的其他学科的优势课程资源为己所用。要重视“平台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共享”,即集中全校优势资源建设公共平台课、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学校所有课程都可以根据承 受能力和需求情况,对任何系、任何专业、任何学生开放。开放性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和专业界限,也调动了学生跨学科选修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课程是教育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的交汇点,这在面向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课程开发要跳出传统的学科圈子,从社会需求、学科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多视角来分析考虑,有效改善课程设置中基础知识、最新知识、实践知识等的分配结构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合理分配和排序的问题。业界力量的介入能有效地带来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能够及时更新知识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美国和日本的许多高校,都有相应的机构主要负责课程开发,目的在于协调、参与并帮助学科专业人员、有关机构或行业的代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课程研发等工作。同时,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并聘请业界具有相应资格的专家参与课程教学,也可以缓解高校在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具有多元化思维和知识的人才

长远来看,,这一方面是因为课程调整的滞后性很难跟上新媒体飞速发展带来的知识更新;另一方面是再先进的课程设置,如果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依然会重现巴西著名教育学家弗莱雷(Paolo Freire)担忧的情景,即“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总是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教师总是在讲授,学生总是顺从听讲……”,这一情形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和创新创意能力,使学生未来难以应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复杂多样的变化。

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学校和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更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程度或者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必须改革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实施模式,通过“问题式教学”和“任务驱 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问题”和“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和参与实践活动,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进行自我构建,发展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如在媒介融合相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目前国内外媒介融合的现象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向专家请教等,、国外媒介融合的经验等问题;而实践技能类课程,则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如在“书刊编辑实践”“网页设计与网站制作”等课程中,教师可以以图书、报刊和网站制作为“任务”,按步骤、分阶段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查,学生为了通过各阶段的考查则必须以任务为驱动,广纳知识,手脑并用,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复合型师资结构

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的关键保障,、学科背景、学源结构、实践经验和年龄结构等方面都要合理搭配,。现今,,具有融合媒介发展理念、素质、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少的问题。,应从以下四点入手:一是打破学历界限,改变非“985”“211”的硕士、博士不招的局面。从学历和实践经历两方面进行考察,、博士,;二是应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迫切需要有音乐、美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专业背景的教师辅助甚至是主导教学,这样可以实现不同学科背景间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互补;三是重视教师队伍的内部建设,建立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体系。鼓励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尽快成为“双师型”人才,。如借助我国出版机构经审批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的重要平台,促进高校教师参与行业项目,进行课题研究,形成科研成果,推动出版创新;四是“请进来”,、记者和专家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开设课程和讲座,。

5.明确办学优势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的良好格局

近几年,,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短期解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未来势必造成大量同质化、低水平的全媒体人才的积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特色,走差异化培养路线,如理工类、;外语、医学、财经类高校则可利用自身优势对人才实行定向、定量培养。,。

:B2016-3-1)、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集群应用型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本文作者陈莹,中国传媒大学2015级编辑出版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薛源,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出版硕士
原文发表于《现代出版》2016年第6期

欢迎个人转载,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取得授权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