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仓 | 特稿】一本小书:《三水仓》出品记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9-10 13:48:50


其实最初建立“三水仓”这个小小平台的初衷非常简单,那时我正在苏富比艺术学院读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不同的角度学习着喜马拉雅艺术。为了更好地完成喜马拉雅金铜佛像的全球艺术品市场课题,我便独自拖着行李箱完成了自己的“西游记”——去到欧洲的博物馆,拜访藏家、行家、学者,希望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有关喜马拉雅艺术的方方面面。

独自“西游”其间,我在火车站旁的街头迷路打转,赶着过夜火车还小心翼翼地捂着装有护照的口袋,也在下着滂沱大雨的夜晚一人在山中被淋成落汤鸡,又因为害怕有野兽出没而终于大哭一场。但最终在比利时的艺术书店如获至宝,在法国的吉美博物馆大开眼界,在瑞士Alain Bordier的艺术天地尽情感受,当然还有在不同古董商的艺廊中了解了喜马拉雅艺术市场的发展经历,于是,所有的紧张、焦虑、疲惫都觉得是万分值得的。

我感觉自己既是一个幸运的经历者,又好像一个旁观者在逐渐地了解、见证着一段段有关喜马拉雅艺术的峥嵘岁月——这些故事在不同的藏家口中,因为错过或拥有而传颂着不一样的情愫,但不变的是同样的热爱与执着,他们风清云淡的一个微笑却让初学者的我一阵感动。因而,我想要通过“三水仓”这个平台去留下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精彩的展览以及叫人赞叹的藏品,这不单是作为自己对那些幸运游学的记录,我也期待能够传递出我所感受到的喜马拉雅精神——这便是我的初衷。

而后“三水仓”中便开始陆续记录了Jules Speelman的专访、John Siudmak的介绍、西北大学Collecting Paradise的克什米尔展览,还有Alain Bordier的西藏博物馆基金会等一些文章。随着每一篇文章的发出,都会看到许多的朋友替我转发、支持,有许多善良的朋友在微信后台,或是祝福或是鼓励的留言,我的父母家人也在各个方面支持我,这让我很感动,也备受鼓舞。通过“三水仓”,我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同样他给了我更多机会可以和国内外的大家进行交流,像之后我又幸运地采访到了曹兴诚先生,Fabio Rossi⋯⋯


随着“三水仓”文章的推送,陆续的有一些知名的拍卖公司找到我,希望我以自己的角度对拍品进行推广。“三水仓”带给我的经济上的奖赏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很感激拍卖公司对我的信任,同时也突然的开始有了一丝的压力和责任感。我自知人们对于我的信任和关注,更多的是缘于我对于喜马拉雅艺术的态度;而在专业方面,我想我应该永远怀抱着初学者的好奇和虔诚,去仰望广博而深远的喜马拉雅,但这样的过程让我很幸福。

这本小册子的发生是缘于一次的交谈,依然是偶然而神奇。是一封微信后台的留言,说道“时时会翻出三水的文章回味,期待可以看到纸质的三水仓。”于是,我便萌发出这样的想法,将自己一年来的一些文章集结成册,对自己的这个小小平台回望、总结;同样对于依恋纸质的我来说,这也算是对自己的小小的奖励。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我便开始了对于内容的规整和排布,我把内容主要分为专访、展览、对话、拍卖、华彩以及艺术品赏析这六个版块,这也是“三水仓”建立以来我一直致力于的几个部分。在针对每一篇文章排版设计之后,初稿终于在春节放假之前出炉了。

计算着预订纸张和下印厂所需的周期,整个春节除去大年初一,我都在抓紧时间反复地核对、矫正着《三水仓》这本小书,一本初稿打印本几乎被我用红点贴了个满:从文章的用词到“的得地”的使用,从字号的大小到行间距的调整⋯⋯一个封面的设计都有过无数的设计理念和风格,似乎怎么样都由修改的空间。在春节上班以后的一周内,和设计师共同进行了一周的沟通和修改以后,从封面到内页、从图片大小到繁简字体的选择,从纸张的选择到订购运输⋯⋯终于终于在最后定稿,好像一切都在焦虑和期待之中要尘埃落定了。

就在我满心欢喜等待成品的时候,设计师着急的一个电话让情形急转而下:因为我们选用的进口纸张的色度、明度以及吸墨量与铜版纸打印的效果不全一致,出现了严重偏色,而这时封面已经全部印完,当时我就懵住了,这些完全没有预想到的问题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让我根本无所适从。

我们第一时间让机器全部停下,并且连夜重新订了封面的纸张,第二天我裹着厚厚的冬衣跟着设计师一早下了印厂。在印刷机的校正光下,在车间靠近窗口的自然光下,我和设计师、印刷厂技工,先检查CMYK的四色对色,又将试印成品对着打印稿和电脑显示反复对色,接着一遍遍的调整色浓度、色明度和色彩度。第一版从调试到正式开印,花了整整1个多小时,印刷效果终于接近预期。从早上到深夜,印刷的头道工艺终于全部完成,经过接下来的后道工艺制作,《三水仓》的纸质版终于在2016年的3月初如愿问世。

至于如今,终于得以形成这本小书,还好,不偏不倚的,依然不改初衷。





欢迎投稿贤诺文化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