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凭几张效果图拿走一半设计费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25 09:58:03

埃佐•曼奇尼在《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一书

曾定性设计师的“兴趣点、研究领域及最终的

工作,都属于设计文化和实践的范畴。”很显然,

我属于后者,我不是一个擅长谈设计文化的人,

因为我是一个实践性的设计师。

01
这篇文章为谁而写

苦于摆脱传统设计方法带来的

各种不适又无路可逃的设计师


在设计这个特殊的圈子里,一些有识之士已抱着“改良设计生态”的目标,在各自的领域坚持着初心。我也不例外,为利益众生做本分事。

在我的专业经历中,有一个特殊的时期,就是1999——2009年,因为这十年间我和我的团队编写了四十多本三维设计和动画的图书,较早的影响了一批采用三维设计工具的设计师。他们大多已经成为设计行业的中坚力量,也有一些成为专业的培训师。

而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十年其实是一个分水岭,1999年之前,我就是一个在小城市默默无闻、安安静静画图的设计师。与大多数设计师不同的是,我的设计工具一开始就是三维的,即使在3dsMax还没诞生的年代,我用AutoCAD R12就开始三维设计了。我敢说,现在能用AutoCAD做三维设计的找不出来几个。

2009年数字化阅读和互联网的发展终于让我结束了“边研究边写作”的工作模式,又回到了环艺设计的实践中来。在这几年,我参与设计的大型项目有“武汉龟山城市阳台”、知名项目有“武汉大学行政楼室内设计”、接地气的有“光谷天地商业街”。所有的案例可以在magicfox.cc网站上浏览。

虽然我认为设计师应该“用案例为自己代言”,但是,在这里提到这些经历不是要证明自己有多了不起,事实上我是个知识有匮乏感的人,因此从未停止过学习。

我提到这些经历无非是想表达,我是一个实践型的设计师,是靠安静的画图、耐心的沟通、常驻工地解决现场问题的设计师。

对我而言一直有一个困惑,它并不来自设计本身,而是听到和看到很多设计师的不满和抱怨。有的加班熬夜,画图改图,没时间陪家人,情绪很差!

有的在甲方、材料商、施工单位之间精心盘算着蝇营狗苟;更有甚者呐喊一声“别学设计”!唬得那些学了几年环艺的学生,毕业时居然放弃专业,偶有些如愿进入设计圈的新手,居然也要像娱乐圈一样靠取悦“带头大哥”才能学得一招半式,又因终不得其法,几年下来也开始吐槽设计。

我之所以困惑,是因为他们所经历的事大多我也经历过,但是却从未减弱我对环艺设计的深爱!我也经历过情绪的低谷,但那都是在没有设计的时候,只要开始设计,投入到画图、渲染、演示、与专家沟通,跟客户交流,现场指点甚至指指点点的时候,我都是快乐的!

我与“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困扰我好久,直到有一天……

02
设计原来如此愉快

先进的设计工具带来的不仅是

高效率和高品质,更是愉悦的体验

跟朋友吹牛的时候,特别喜欢拿我桌面上的两台电脑说“这桌上相当于停着一台中档轿车”!是的,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电脑价值不菲,连显示器也是三屏的。

有朋友很好奇为什么要用三个显示器?就站在旁边看了一小会儿。在中间的屏幕上,我娴熟的用草图大师做着三维模型,一会看看左侧屏幕上的资料,一会看看右侧实时渲染的效果图,然后在中间屏幕上修改,与此同时右侧显示器实时更新着修改的渲染效果。朋友一句话脱口而出“原来设计如此愉快”!

对啊!正是这句话,醍醐灌顶般的为我解答了之前的困惑,我为何在面对设计圈各种现状时,依然能保持快乐,甚至只有在设计时才有的、独特的快乐!

因为我的设计过程就是在玩啊——Just for Fun!我不过是把工程现场搬到了电脑里,在虚拟三维空间里,像打CS游戏一样玩设计而已,焉能不愉快!


03
分享原来特别苦逼

偏爱潮流,忽视杰作

是大数据时代的致命伤

在朋友一句话的提醒之下,我意识到自己之所以在同样的设计圈现状中依然能保持快乐,是因为我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设计工作方法。既如此,何不分享我的设计方法呢?在“互联网+”和“内容为王”的背景下,应该很容易吧!

从2015年开始,我把设计工作量降到了最低,如果不是新的类型和有影响力的项目,我基本不会参与。就是为了腾出时间和精力,开始分享我的“独特设计方法”。这一做才知道何其难也!

首先,我在腾讯课堂上开了“龄狐设计”教育机构,希望能借助这个在线教育平台,帮助想进入环艺设计行业的学子掌握基础的职业技能。对于在环艺这行干了20多年的大叔来说,实在有太多的干货要跟90后分享了!

但后来发现让新手主动来学习一个好的课程,何其难也!因为小白之所以是小白,并非不肯学,而是学了一堆没用的东西后,再也学不进去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分辨知识的实用性,只能靠知识的流行度来选择,却忘了,任何东西会的人多了价值也下降了!(PS: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的《新手学·三天学会SketchUp》公开课,在腾讯课堂同类课程已经连续半年排名第一!)

为了提高小白对知识的实用性,我又在百度贴吧开了“藏龙岛丶环艺社吧”,写点东西希望为我的课程聚点人气。但是,谈何容易,辛辛苦苦写的东西,要不被“度娘”当成广告贴删掉,要不就被其他小肚鸡肠的吧主删掉。任何圈子都是一个江湖,都在圈地等着剪羊毛,而且轻易不会允许别人进来,我可以理解大家的不易。最恨就是碰到那些半吊子,守着我十几年前的工作方法质疑我,甚至攻击!比如我推出的——关于倡导设计师做效果图的话题,以及用草图大师SketchUp渲染效果图的课程《草图大师渲染攻略》,在贴吧上引起了围观。其中反对者的论调主要有两种:

一. 愤怒型:要设计师做效果图,想把设计师累死吗?

二. 不屑型:我们都是外包给效果图公司画的……

不管哪种类型的论调,在他们的立场看来,都是正确的!而这种论调,同时也会因为在行业中的客观存在,继续影响准备进入行业的新人,也就是千万个在校的环艺学子,他们的未来才是我所关注的!而且,他们才是改良设计生态的未来力量!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更不能藏着掖着了,要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完整的分享出来,并使之成为一种改变环艺设计方法的正能量!

但是邪恶势力依然统治着设计圈,资本的力量牢牢地控制着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偏爱潮流,忽视杰作”是它的致命伤。只有浅薄媚俗才易于传播,而分享有深度的知识,反而成了世纪难题!

所以,才有了草图邦(sketchup.help)网站的诞生,意味着面对这个“人人设计的新时代”,我这个在环艺设计行业干了20年的设计大叔,终于有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平台,可以自由的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对于视自由如生命的我来说,是值得庆贺的!

04
你未必了解的取费标准

凭几张效果图就拿走

一半设计费的取费标准是什么?

都说这个世界上两件事情最难:一是把思想装进别人的大脑;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可惜这两件事情都是我的最爱!在谈及具体的设计实践工具之前,需要厘清几个问题,你才能理解如何用“玩”的态度也能做好设计!

考虑到反对者总是义正严辞,我所关心的人又是不知所谓的小白,所以,我还是从最权威的文件开始吧!

搞设计的都应该看过一个文件《工程勘察设计取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主要是用来规范设计费用的,所以,作为设计师不能不认真阅读啊!当然,我搬出这个文件不是要给大家将如何收设计费,而是要借用它的内容讲清楚我的一个观点:设计任务中哪部分工作最适合分包?

在关于“工作量比例表”中,有“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这几个词,代表了不同阶段和在整个设计工作量中所占的比例,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室内装修工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各占50%,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就是我用几张效果图拿走一半设计费的“文件依据”。

很多擅长效果图制作的人都不知道,方案设计的阶段性成果最关键的居然是效果图。方案汇报时厚厚的图册、精心准备的PPT,真正让客户关心的只有效果和预算。我这么说不是要否定设计过程中大量细致的演化推导,我只是客观上如实阐述客户(尤其是长期听汇报的重要领导)的关注。大量高逼格的分析图都不看了,也不听了,但效果图(或动画)是一定会看的,这就是现实,你费尽心血做的,未必是客户关心的!

所以,使用传统设计方法的团队,通常先画几张CAD图再把效果图外包给其他人做,这在我看来是极不理解、风险极高的行为。而在国外,设计师即使要找人代做效果图,也能提供SketchUp或者Rhinoceros制作的三维模型,加上详细的材料说明和视角示意,其效果是可控的。

05
我如何拿走一半设计费

以做方案设计的方式

来做效果图才能获得更多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这批70后设计师,当年刚刚学电脑做设计的时候,从效果图到施工图都是自己完成的。后来设计圈子也学生产制造业的分工方式,把一个设计方案,拆分成了讲方案的做PPT,画效果图的用3D,画施工图的用CAD,所以,现在也很难再找到技能全面的设计人才了。用老专家的话说就是“懂电脑画图的不懂设计,懂设计的又玩不转3D,你两样都精通……”后面褒奖我的话就不写出来了,自己去体会吧!

前面已经说过,方案设计的工作量占设计总任务的50%,而方案设计阶段的重要成果是效果图,所以,要用做方案设计的方式来做效果图,那才能获得更多价值。否则,市场决定一切,那么多人800元一张效果图,我一定是干了他们没有做的事情才能拿走一半设计费。那么。我到底干了什么呢?

简而言之,就是——把方案设计落实在效果图上,然后用效果图去管控施工图。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天方夜谭?请接着往下看……

06
认识我们的大脑

左脑负责逻辑思维

右脑负责形象思维

经过我亲自调教的学生都知道,在学校里学的那套在我这里是寸步难行的!甚至,在学校学得越好的人,越难在我这里受用!原因就是大家都混淆了“方案设计”和“施工设计”的概念。我当然不是说施工不重要,但我更喜欢说“由方案设计主导施工图设计”。凡是在设计的初期就考虑材料和工艺的,都不是好的“方案设计师”。要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

在需要创意的“方案设计”阶段,去考虑左脑擅长的事情,就是无知!自己无知不可怕,还这么去教学生就太可怕了!这样的学生本不可怕,可怕的是还被当成优等生输送到设计岗位,去管那些右脑思维的设计师!妈的!缺乏创意的根源难道不是这个教育体制下的蛋吗?

但是,我还是不得不为我们的“顶层设计”点赞!!!,其实就是让右脑思维去带动左脑思维,只是一部好经,又让和尚给念歪了!

所以,我做设计的时候,大项目一定是与专业团队合作的,但无论跟谁合作,我总是在“方案设计”这一个范围内。所以,大家会看到我画了很多的效果图和动画,我也力挺新人通过做效果图进入到设计行业,都是基于我对“方案设计”的深刻了解,以及对“顶层设计”的深度解读!(PS:那些反对我的人,现在知道深浅了吧!所以,以后看到韩老师抛出的新观点,请谨慎的反对!)

那么,我再解释上一节说的,如何把方案设计落实在效果图上,然后用效果图去管控施工图。

在我看来,一张好的效果图,它至少应该在真实表现空间、材料和照明的基础上,继续体现环境、水电、暖通、消防等专业的视觉识别。也就是任何看似表面的形式特征,都应该有内在的功能设计做支撑,这并不是单纯的“功能主导形式”(我其实是反对这句话的,以后详述)。好比一个人的面部色彩,在内行眼中是能看出内脏健康与否的。

上图是2009年设计的X市政府办公楼的走廊效果图,图中出现了室内绿植、安防和消防系统的设备。如果相关专业的施工方看到这张图,是很容易画系统图的。即使方案上有不妥当之处,双方也非常容易沟通协调。

用效果图去管控施工图就更易理解了,因为效果图的底层数据来自精确的三维模型,我用三维模型自动生成扩初图纸(即主要的平、立、剖面图),连同三维模型一起转交给负责施工图深化的团队,如此这般的控制,施工图怎么画都不会走样了。

这样,一个设计师只要狠抓效果图这个重要节点,就能轻松把控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如果你也能像我这样画效果图,自然也能拿走一半的设计费。


07
施工图可以偷懒画

了解施工图的用途

满足即可、实用至上轻松画

行文至此,顺便讲一下画施工图,施工图非常重要!但现在学校教的施工图,一些老师连施工图是干嘛用的都不知道,就敢教学生!那些在外面的培训班也是,明明是CAD课程,非要说成画施工图!?我问这些学生:施工图是干嘛用的?十个有九个会说是“指导施工的”。这就是差距啊!完全罔顾施工图的第一关是送给事务所打预算这个事实。我想说的是,施工图70%的功能跟工程预算与决算相关,只有30%用于施工指导。现在施工的专业班子,你只要告诉他这个吊顶是“X系列的上人型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面饰ICI”,他就做出来了。根本不会看你的节点图上有几个膨胀螺丝,以及主龙骨、次龙骨的间距。画那些东西都是给预算和决算的事务所看的,好吗?

那么?如果学校要教画施工图,那应该教哪些内容呢?唉!我就喜欢自问自答,抛出的观点又像炸弹,不知得罪多少人!但为了千万学子的殷殷期盼,今天我一定把话讲透!至少有两种类型的施工图内容不需要教:

一. 标准图集里有的节点大样

二. 需要厂家二次深化的节点大样

为什么?首先,,,(PS:请原谅我,不拿出官方的东西压着,像我这种人微言轻的非主流少数派只怕要被群起而攻之了!)请注意合同条款的”9.1.8 设计文件中选用的国家标准图、部标准图及地方标准图由发包人负责解决。“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设计师可以在施工图中引用标准图集里的节点大样,而不用画出来。这可是法宝啊!因为“由发包人负责解决”。事实上,负责预算和决算的事务所,以及施工单位都是有的。没有的话,那是草台班子,明白吗?

另外,什么是二次深化呢?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玻璃幕墙,我只需在平面图和立面图上把分割的尺寸标注,标注可开启的门窗,然后在效果图上清楚的表达出材料特点就行了。然后在玻璃幕墙上引出一根线,写上“详图由厂家二次深化”,我的工作就完成了!虽然也有人批评这种做法,但我想说的是,施工图原本就不是用来好看或卖弄知识的,只要事务所能把账算清楚就行。你可能会问,你不画节点大样,事务所如何计算隐蔽的材料?如果你真有此问的话,说明你不懂事务所的工作。因为在预算阶段,事务所只要知道玻璃幕墙的面积,看看定额,或者打个电话询问厂家,就能算出造价了。等工程完工的决算阶段,由厂家二次深化的详图已经编入竣工图了,事务所会据此再出一份决算,又有什么问题呢?

当然,如果你时间和精力够的话,都画上更好!我这里主要是基于客观事实和教学而言,希望不要浪费有限的课时,教学生画一些本来就不需要画的内容,多些设计表达和分析性制图的内容,设计圈自然会少了很多疾苦声!不然,教出来的学生既干不了设计、也下不了工地。


08
方案设计三件事

设计如同讲故事

关键做好三件事

现在回到方案设计上,不管设计过程中创造了多少图形和文字,最后送给甲方的、在设计合同中被称为“初步设计文件”的,其实就是一本图册,这本图册无论如何编排,无非是说明下面三个东西:

一. 设计建成后的样子——效果图

二.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分析图

三. 做成大概花多少钱——主材表

当然,在文本之前还会有项目概况、设计依据等文本,这并不重要,大多数情况都有范本套用即可,关键点就是上面说的三项。那么,这三项里面,对设计项目的发包人(俗称甲方)影响最大的是哪一项呢?居然是被设计师外包由别人代做的效果图!你可能觉得意外,为什么不是设计师津津乐道的各种分析图,逼格甚高的区位图、竖向图、横剖图。这些是很重要,但只有专家评委才看得懂啊!千万别忘了,项目的发包人(俗称甲方)方面有拍板权的那些总经理、董事长、重要官员等……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建成后是什么样?要花多少投资?

简而言之,效果图是以视觉的方式显示项目完成后的结果,分析图是解释这个设计是唯一的、也是最优化的结果。主材表用来估算工程造价。

了解方案设计文本的关键组成之后,只要有人肯把设计项目委托给你,你就可以开始像一个真正的设计师那样工作了!不过,开始之前一定要清楚,你打算用大多数人正在用的方式来完成设计呢?还是打算用我独特的“非主流的少数派”工作方法?如果你选择了前者,那后面的内容你就不需要看了,此文注定与你无缘!如果你选择后者,恭喜你,一扇通往成功之门为你打开,帮助你从此踏上快乐设计之路!

另外,因为众所周知地原因,恕我不能在本文中把成功的案例拿出来。但为了辅助说明我的设计方法,本文引用了另一个真实案例——武汉大学老图书馆室内展示设计,当时投标以第二名败给了主攻文物保护的博士,虽败犹荣,没有遗憾!

09
我的独特设计方法

看似干得很多、其实一点不累

而且还很好玩、希望你也学会

跟大多数设计师一样,开始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也会拿到甲方传过来的一套CAD文件,通常都是天正建筑画的建筑、结构、水电图纸。因为我是搞环艺设计的,关注的建筑的内部和建筑的外部,具体指就是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和景观设计。所以,工作必定是在建筑设计单位的设计文本基础上展开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搞“环艺设计”的不需要学天正建筑的原因。但是我依然会安装AutoCAD和天正建筑,否则,无法查看甲方的文件,更何况还要把天正建筑转换成标准的CAD格式,这样,我才能导入到SketchUp中去。好了!引出我设计工作的主角——草图大师SketchUp!是的,我的整个方案设计都是基于SketchUp创建的。

1

第一阶段

我把建筑图纸导入了SketchUp中,会花很多时间,把建筑按CAD图纸重建成三维模型,连梁板都会按结构图做出来。很多人认为这是“多余动作”,包括与我合作的资深设计师。使得我也曾一度以为这是自己另类的拖延症,直到有一天我读了《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作者沃伦·贝格尔在第一章第二节跨越樊篱中提到了“漂移”的状态(P037),我才意识到这是一种设计师在草图阶段的思考方法。

有一次我在建模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窗洞画在了结构柱上,我及时反馈给建设方,由建设方要求建筑设计院做修改,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三维设计的先天优势,它可以把多个专业、多个角度、多个立面的东西,像真实现场一样重新组织在一起,有利于暴露一些在2D图纸中难以发现的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坚持用三维工具做设计的原因。



2

第二阶段

开始正式展开设计,无论室内、室外还是景观,总是基于建筑空间入手的,平面布局、交通动线、装饰装修、材料、照明,都用三维模型表达出来。如果有必要,连消防、安防、暖通系统都不要放过,比如,暖通的风管做出来,以验证梁下到吊顶的高度合不合理?网线的桥架多大截面,从哪里走合适?消防的烟感器和喷淋如何分布,消防分区的防火卷帘应该设置在哪里?好多好多的问题,你以为我是吗?我也不懂这么多专业啊!只是我身边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顾问团,帮助我完成设计。我则将系统图,转化成三维模型放到建筑模型中去,这么做实际上就在电脑中虚拟了施工现场,再设计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协调、如何规避。当最终模型完成后,则由各自专业的人依据我的模型去画消防、安防、暖通、网络等系统的施工图。

3

第三阶段

方案设计经过在三维模型中反复推敲和修改,直至定型后,我的设计成果是一个包含了材质分配的完整三维模型。我只需要把材质替换(PS:是替换,不是重新指定一遍,又节约了工作量),加上灯光、陈设软装就可以渲染效果图了。由于我是有完整的三维模型,所以,可以渲染任何角度来丰富设计文本。

4

第四阶段

根据方案设计文本的需要,从3D模型中生成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在LayOut中加上轴线和尺寸标注、材料标注等等,在效果图的贴图中找几张主材的图片,这个阶段最好有个学平面设计的助手,帮助把这些图和文本,进行必要的编辑排版,最终打印成册,直接交给甲方或者现场汇报后,方案设计阶段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事实上方案设计的模型一直会被我沿用到施工图阶段,这是我的秘诀!当有人质疑我说:设计师做效果图会累死!是基于传统的、那个已经存在十几年的工作方法!而我的工作方法是以三维可视化的形式展开的,方案设计完成的时候,模型加上灯光和材质就可以直接渲染效果图;配合LayOut自动生成平、立、剖面图。只要甲方认可了方案设计,我就会把施工图设计移交给另一个专业团队深化,把SketchUp的三维模型也给他们,有不清楚的结构和尺寸直接在模型上测量,一切就好比施工现场一样!不仅如此,画施工图的团队还负责现场图纸交底和设计变更。作为我,有什么累的呢!?不仅不累,我还很享受这个过程,方案设计完成后,我基本上就是协调、交流、盖章、签字、开会,没有什么加班和熬夜的困扰!

如果你是设计师,觉得自己做得很辛苦很累,真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

如果你是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的新人,千万不要受那些喊苦喊累的“前辈”影响了判断,他们那些所谓的经验,不过就是一天的日子被重复了几年、十几年而已!

10
微BIM的诞生

针对环艺设计的BIM解决方案

简单、好玩又独特的设计之道

三维模型本身就集成了造型尺度和空间定位信息,我利用这一特性,从设计完成的三维模型中提取必要的数据信息,自动生成精准的、符合比例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节点详图。再经过布局整理和标注之后,形成标准规范的施工图纸文件。实现了施工图自动化。结合以前的设计和表现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针对环艺设计的BIM解决方案,因其更适合小团队协作,我称之为【微BIM】。

如果用传统的设计方法,设计师的从方案设计,到扩初设计直至深化设计,以及工程实施后的设计变更,各阶段的绘图量非常大。导致设计师长时间工作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严重影响了设计师的健康,降低了工作的快感,和设计的成就感!

【微BIM】将从虚拟的工程现场开始工作,让设计师对空间、造型、材料、照明等元素做出直观反应,并沉浸其中。因其可视化和实时反馈的特点,不同专业的设备与建筑以及环境的关系一目了然,在工程实施前,就可杜绝错误减少返工。

【微BIM】还对三维模型进行信息植入,实现施工图纸的自动生成,并且在模型调整后,所有相关图纸自动更新。使用【微BIM】设计也可以不怕修改,让设计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发挥创造性,而繁琐的、冗余的、重复性的工作,则交给先进的【微BIM】工作流程解决!

【微BIM】精选业界以简单易用著称的“草图大师”为绘图工具,采用三维可视化方法来消除新手在CAD绘图中常犯的错误(如平、立、剖图纸结构对不上)。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实时反馈设计的演变过程,很好的解决了新手在表达和沟通方面的不足。同时,【微BIM】还借助渲染插件在“草图大师”内部实现照片质量效果图的渲染,让你的设计方案更易于理解和通过,从而全方位的提升专业形象。

11
写给设计新手的建议

知易行难,书到用时方恨少

莫想太多, 船到桥头自然直

当我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像故事一样讲给你们听的时候,是希望你们能深入的了解设计到底是个什么玩艺儿!我肯把这些讲出来,是因为我已经不再把参与了多大的项目,或者做了多好看的图作为乐趣了!我现在更喜欢看着小白,在我的调教下逐渐成长为设计师,这让我更有成就感!所以我才会在“草图邦”开坛设法讲【微BIM】,还利用【私教课】专讲一些“老师不教、课本没有、师父不说的最ING技能”。

对于希望毕业后进入环艺设计行业的学生来说,我有几个非常实用的建议:

一. 不要一开始就想当设计师,想想自己毕业才20几岁,生活阅历都不完整,怎么跟人谈设计?

二. 进入设计圈子,分清楚方案设计和施工设计,也就是文章中所说的左脑和右脑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

三. 如果自己确信自己以方案设计为方向的话,千万不要在方案设计以外的事情上花太多的时间。

那么,学环艺设计的新人既不能一开始就当上设计师,也不能去下工地,怎么办呢?其实还是有捷径的,我的忠告就是:好好的画效果图,就这么简单!为什么?

一. 效果图行业门槛低,散兵游勇,团队合作,兵团作战皆可。

二. 效果图处在方案设计的关键节点,属于适合右脑思维的创意范畴,这点至关重要!

三. 效果图会在设计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个过程是绝好的学习机会。

四. 效果图要是做得很好的话,你会认识很多设计师,拓展设计圈的人脉资源。

这样,认认真真地做效果图,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积累,你的技能、素养、人脉以及经验都会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考虑转型为设计师了。无论是跳槽到设计院所,还是跟其他设计师合作,或者自己单干都行!因为这个时候的你与刚毕业时完全不同了,这5年做的效果图在别人的眼中,就是你曾经参与过的真实案例。

设计师,用案例为自己代言!


附:大数据下设计软件的学习方向

大数据背景下,你会发现软件多如杂毛,路在何方?

且看大数据。(根据叶重托“大数据下的软件学习”改编)

原文链接

下面这张图是美国2015年排名前50建筑事务,在928个工作职位在招聘时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从软件层面看,SketchUp已经超越3dsMax位居前三,Revit已经成为绝对主导的需求,美国建筑行业已经全面升级到BIM层面上,而国内不论多大的建筑事务所,使用BIM还仅占很少一部分,或者公司内有几个人或一个小部门专门建模而已,并不是从设计推敲阶段开始整个团队使用。Revit近几年进化的速度特别快,又有专门开发的团队,现在效率已经很高。最尴尬的要数手绘了,这个被国内设计师神吹海吹的高B格技能,被大数据扒了个干干净净,好在有大数据有“偏爱潮流,忽视杰作”的缺陷,不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自圆其说了!最让我心疼的是ArchiCAD,本来最早提出BIM方法(当时叫虚拟化设计)的是它,结果被Autodesk用一个BIM就摘走了桃子,还沦落到如此境地……

方向就在这里,选择在你手中。


Revit 71%Autocad 50%Sketchup 34%Photoshop 29%3DS Max 28%, Indesign 21%, Illustrator 20%, Creative Suite 20%Office 19%Excel 18%Word 17%Outlook 11%Rhino 10%Powerpoint 10%Newforma 7%Hand-sketching 4%Project 4%Grasshopper 3%Vray 2%Navisworks 2%Maxwell 1%Bluebeam 1%Digital Project 1%Archicad 1%


【微BIM·室内设计全能秘训】课程详情

绝非凡品 / 方案设计 / 细节设计

橡树湾房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