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 构建“互联网+教学测评管家校共育”新机制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2-24 11:26:19

淄博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一直坚持少花钱、办大事、低成本、广普及的原则,经多年的探索实践,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起了具有淄博特色的“互联网+”教学、学习、检测、评价和管理等五个方面为重点的家校共育新机制,全面提高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互联网+教”:构建了网络教研新模式,实现了智慧资源共建共享。

    为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2008年开始,我市全面启动网络教研,解决了广大教师研修、异地互动交流等问题,实现了智慧共享、教学相长。建立完善了网络教研管理机制,确定了网络教研流程,保障了网络教研规范化、高质量运行。每学年义务教育段组织网络教研40余次,100多位主讲教师,近6万多人次参与教研研讨。普通高中学校网络教研实现了知识体系全覆盖。



二、“互联网+学”:探索构建了具有淄博特色的全域性BYOD数字化学习(自带设备学习)新模式。

    2005年以来,我市在中小学陆续推广了英语学习、几何画板、思维导图、仿真实验、数字美术、数字音乐、新字典、数字书法、创客教育等学科教学应用项目。这些项目融技术于课程和学习,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借助技术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由教师主导的教转变为学生自主的学,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2006年,我们又开始探索实践自带设备学习。目前,全市173所中小学595个班3万余名学生开展自带设备学习,推广了一批成熟的信息化教学应用项目。

例如:我市组织的中小学生读书节活动,积极打造“互联网+我读·我创作”读书活动品牌,借助网络平台来展示读书节优秀案例、学生优秀作品,借助大数据来分析学生的阅读数量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也推进了亲子共读、家校共育。


三、“互联网+测”:区县加强作业管理、优化作业设计。

     2016年,我们启动了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小学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作业管理,优化作业设计实施意见》,目标是控制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作业大数据分析,可视化精准指导。由教研员牵头,组建骨干团队,建成了覆盖小学语文、数学、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各学科分单元、分课时的优质作业资源1332套,借助移动终端实现作业审核、推送、提交、批改的网络化和学生作业的大数据分析,学生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在线批改作业、在线数据分析、统计作业质量,精准把握学情,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成效。仅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优化作业项目就有3686名教师布置3.7万次线上作业,总题量近40万道,7.8万名学生提交作业数92万次。优化作业设计项目促进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提高了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实现了作业的科学性、多样性、发展性。



四、“互联网+评”:首创中小学学生家长教师全员化教育满意度测评。

     按照信息化、全员化、可视化、准确化要求,自2014年开始,我们借助互联网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育满意度测评工作。2017年,全市家长、学生参评53万人次,参评率达99.82%。为深化结果运用,市区教育部门及学校对测评结果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分析到每一个区县、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科,形成中小学分析报告574份,梳理出学生、家长和教师等不同层面的各类问题5200余个,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整改方案,并要求限时整改,实现了对区县和学校教育的科学评价和精准指导。



五、“互联网+管”:在“互联网+教、学、测、评”的基础上,构建各类数据仓库,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价实现“互联网+管”。

     我们系统构建了教、学、测、评、管各类数据仓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来实现对区域基础教育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综合发展的科学评价和精准指导,促进家校共育系统化、常态化,促进淄博教育和谐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目前,我市已初步构建起了学籍大数据、队伍大数据、调研大数据、活动大数据、评教大数据、评价大数据、课堂大数据、阅读大数据、作业大数据、质量数据等。在教学测评管新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以家校共育为途径、渠道、手段、目标,以求实现每个过程每个环节的家校共育。  

技术引领变革,技术推动变革,技术实现变革。信息化正一步步将我市教育改革创新引向深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和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把我市教育信息化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注:此文根据山东省淄博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于军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交流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