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信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07 09:51:43


海宁微阅读

内容简介

       一箱旧年书信,摊开中国往事。我意识到,既要相忘于江湖,也要相忆于江湖。忘记有时是必要的减法,而记忆更多的时候是“从一知万”。我面对的是我三十多岁至五十多岁的那段人生。这些书信牵动出我丝丝缕缕五味杂陈的心绪。那时候的一些文化人,并没有深谈过,但是同气相求。当时代浪涛的相激相荡将我们抛到同一种困境中时,能够相濡以沫,互相激励,互相声援。三十年前那些雨丝风片,如今回想起来,有若许亮光,若许暖意,也有若许混沌,若许惆怅。


作者简介

       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194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共计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2012年出版《刘心武文存》40卷,收入自1958年至2010年全部公开刊发过的文字。除小说与《红楼梦》研究外,还从事建筑评论和散文随笔写作。2012年出版《刘心武评点<>》。2014年推出新的长篇小说《飘窗》。


读者书评

人生有信、书简传情,

对话故人、文心绵远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
01
       好友圈中每隔几天就会收到一则“又删了n个人,节约了100M的空间!不要让拉黑你的人占用你的空间……”的消息;设置了“消息不打扰”后,群列表中代表“未读信息”的小红点仍旧会越来越多;不记得关注了多少个公众号,有的订阅号未读消息甚至积到了几十条………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每天被即时通讯软件的消息狂轰滥炸,却早已没有了渴望邮递员自行车铃响时的那种翘首以盼的心情?
       而木心在写下上面诗句的时候,又是否会想到,今天,已经没有人写信了呢?
       或者,今天,还有多少人在使用钢笔?还会一笔一划地写出一封信?
       电子邮件替代了手写信函,可对话框里的只言片语,再也谱写不出《一封家书》那样脍炙人口的城市民谣。手写书信,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而二三十年前与远方挚友的鸿雁往来,则更因经过时光的积淀,使得泛黄信纸上多了丝丝跨越时空的馨香,尤其动人心弦。
       《人生有信》,就是著名作家刘心武对二三十年前自己与一批文学上志同道合的挚友之间的来往书信进行整理后的随笔散文集。

02
       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冰心·母亲·红豆》一文中的开头,作者讲述了《人生有信》的“信”从何而来:多年前,作者因家中装修将一些个人物品寄放在友人家里,取回寄放物品时,遗漏了一箱东西在友人家,时日一久,遂忘记了这箱东西。若干年后的“前些日”,接到友人电话,才得知原来友人在家里机缘巧合,找到了之前寄放在他家中作者的物件,从而让一些宝贵的刘心武与友人之间的通信得以重见天日。
       这些信件中,通信人分别是冰心、蒋孔阳、吴组缃、谢冕、陈荒煤、宗璞、邵燕祥、孙犁等中国当代文坛上声名显赫的名家耆宿。通过向读者展示这些来自二三十年前的、带着浓浓旧时光韵味的书信,作者向读者坦陈自己“30多岁至50多岁的那段人生……这些书信牵动出我丝丝缕缕五味杂陈的心绪。”
       今年初,我读了一本名为《宋家客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宋以朗是张爱玲与钱钟书、傅雷、吴兴华等文化名人生前好友宋淇之子。在经过张爱玲文学遗产实际经纪人,也就是作者的父母同意及授权下,宋以朗先生将其父母与钱、张、傅、吴等文化界名人的旧时来往书信加以整理以飨读者,让读者在袅袅茗香中品味上个世纪初那些文学巨匠们的情怀馀绪。
       与正式出版发行的作品相比,作家与友人之间的来往书信一般都未经太多刻意的修饰,更能表现作家们写信时的实际心绪与生活状态,生动鲜活,故而对研究作家本人及其作品、体味其文学思想更有裨益。通过阅读书信,一个个原本刻板抽象的作家人名,透过原始信件,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鲜活情绪,变得立体、丰满起来。


03
       从冰心写给刘心武的信中,我们又看到了《寄小读者》里那个文笔细腻,和蔼可亲,对后辈年轻人充满爱惜及鼓励的“冰心奶奶”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与达观;在《神会立交桥》一文中,作者回味了自己创作《立体交叉桥》的心路历程,并追忆了与故人林斤澜、冯牧和蒋孔阳等文坛前辈的诚挚友谊,令读者也为老一辈文学家们对“青年一代”在文学创作之路上毫无保留的指点和教诲而深深折服;《从“卍”的奥秘说起》一文则从独特的角度推介了吴组缃先生《卍字金银花》和《菉竹山房》两篇精彩的短篇小说——“吴组缃先生的作品,仅这两篇就十分精致,如苏绣般针针出彩,可谓字字珠玑”,令读者大开眼界。
       除了藉由旧时书信怀念文坛友人外,在《歌剧剧本<老舍之死>诞生记》和《红故事》两篇文章里,刘心武先生还向读者分享了自己为向老舍先生表达敬意,歌剧《老舍之死》诞生的“前世今生”,以及自己读《红楼梦》、解析《红楼梦》、在“百家讲坛”节目“揭秘”《红楼梦》的创作心路历程。在《我续<红楼梦>》一文中,就回目音韵、八十回后的诗词、“白茫茫”与“死光光”等问题做了简单的探讨,以飨热爱红楼和对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感兴趣的读者。
       我个人并未观看过刘心武“揭秘红楼”系列节目,只是听闻网络上对于刘心武先生的解析有一些争议。但文学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实属值得鼓励的好现象;而且,姑且不论结论如何,刘心武先生考证红楼梦的细致、严谨,以及对待学术的热情就非常值得我们普通读者学习;就本书收入作品的文风来看,刘心武先生对待学术和写作的严谨态度以及诚挚热爱就可见一斑。在文末,刘心武先生也提到,自己“揭秘”红楼梦、续作红楼梦的目的,正是让读者“重新燃起对红楼梦的热情”,从而重读红楼、热爱红楼、体验红楼无穷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04
       由于亲历了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与变革,作者在多篇文章中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几场“动荡”。从书中选录的信件中,也可看出当时的文化界名流们对于文艺理论孜孜不倦的钻研和对文学创作竭尽所能的探索,以及身为作家,传播弘扬积极价值、反映社会现状、书写社会发展变化的崇高使命感和艺术追求。
       除了回味二三十年前的文学创作心路外,作者还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目前的创作状态与心得。面对写作上的困惑和一些无可奈何的境遇时,他也会有迷茫和彷徨,也会有“你写的这个叫座吗?”、“你的书能畅销吗?”、“你能引来高点击率吗?”、“你能登上作家富豪榜吗?”诸如此类的压力,相信大多数读者读到此,都能会心莞尔一笑吧。
       但是,有冰心、邵燕祥、冯牧、马烽等名家前辈的珠玉在前,刘心武先生的文学创作之路走的踏实、笃定,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做一个这样时空中的写作者,,,终究无大意趣,不如把作品写好,使其多少具有长久些的阅读价值,才是人生大义。”
       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现在网络上诸多所谓的“写作者”的警醒和督促呢?


05
       作为读者,欣赏完这样一本充满着旧时光韵味的书信随笔集,就像品完了一杯经过岁月积淀和过滤的陈年美酒,二三十年前的名家耆宿们擦出的思想火花,经过悠悠岁月的沉淀,更加甘醇绵远,在时光深处散发出阵阵芳香。
所以,在这篇读后感中,我特别想肯定一下书的出版方——东方出版中心。有了出版方的潜心挖掘和悉心编辑,读者才能再次领略到那些大家们别样的的文学魅力,以免沧海遗珠之憾。
       全书的装帧风格与排版设计也非常清雅并有质感,在目前充斥着花里胡哨的“畅销书”的图书市场显得别具一格;没有夸大其词的推介语,没有矫揉造作的名人“作序”,书中插图都是刘心武先生亲笔绘制。所有的元素合一,为读者奉上一道含香隽雅的清茗,以飨读者细细品味。
       刘心武先生在文中说:“老一辈作家留下的作品,固然是可贵的文学遗产,他们对晚辈写作者的关怀指教,以及那时新老作家的和谐相处切磋共进,也构成了美好的、'卍'字连环不到头的文学记忆。”这本随感散文集,也是串起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学爱好者的连环不到头的文学记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