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JTU研·人物丨专访杨倩:她在《Science》和《Nature Materials》连发文章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19 16:50:45

点击“扬华微语”关注我们!



10月27日,西南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我校博士生杨倩参与的论文“Size Effect in Ion Transport through Angstrom-scale Slits”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成为“交大第一人”。


当大家还在惊讶于这一学神级的人物没有回过神来,11月17日,又传来消息,杨倩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Ultrathingraphene-based membrane with precise molecular sieving and ultrafast solventpermeation”的文章。


当谈及论文的研究过程,杨倩说,自己一直坚持“Better to be wrong than boring”





来源丨扬华研究生新闻中心

摄影丨何庭君

记者丨魏江楠

编辑排版丨于洋  陈坤  李杰



11月初的成都,连绵阴雨几日之后终于放晴,在一个阳光充沛暖意袭人的午后,扬华研究生新闻中心采访到暂时回国的杨倩。


灰色的外衣,内搭浅蓝色衬衫,长长的中分直发,精致的妆容,杨倩进门端端而坐,侃侃而谈,“活生生”地展示了什么是美丽且优雅的学霸。


作为我校2013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方向)本科毕业生,,开展碳基纳米材料研究。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经导师团队积极推荐,杨倩于2015年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Andre Geim(安德烈·海姆)教授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期间的杨倩


“以小我之力构建大我世界”

名为《Size Effect in Ion Transport through Angstrom-scale Slits》(<离子在埃级别狭缝中传输的尺寸效应>)的论文,由西南交通大学荣誉教授、曼彻斯特大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教授引领,杨倩主要承担埃级别尺寸通道的设计调控和器件组装等工作,并参与离子传输机理讨论等相关研究工作。整篇论文从观点提出到最终发表历时约两年,主要核心观点由安德烈·海姆教授提出,并由来自英国、新加坡、中国等多国的研究者们共同合作完成。


据杨倩介绍,这篇论文研究发现,一种精确构筑的埃级别石墨烯二维通道,盐离子可以采取挤压或平滑水合层方式穿过其中,实现对不同尺寸离子的差异化输运。在未来,这篇论文中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对于海水淡化的创新方法等具有理论支撑作用。 


论文的发表令人欣喜,但前期的主要工作是耗时两年反复的实验。杨倩说,通常做完一批样品需要用到十几台设备,经过诸多严密的步骤,这个过程所花费的时间不等,“运气好”的时候可以一两个星期完成,然而这个过程常常会遇到很多其他因素使实验的进度不定。


在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的实验室里有顶尖的设备和优秀的团队,这些条件为前沿研究成果的萌芽创造了条件。“顶尖设备能实现顶尖想法,同样重要的是,团队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投入,彼此之间相互激励感染。同时,团队成员们也常常交流讨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样,过硬的专业知识积累极其重要,只有对基础知识较为熟悉,才可以与文献积累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杨倩谈着她眼中顶级学术论文产生所需的要素。


她坚信,没有谁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成一件伟大的事情,惊天动地之力往往非常人所能及,大部分的普通人,只有一步一脚印,不断坚持和努力,小我的力量得以汇聚才能更好构建大我的完美世界。

杨倩在扬华研究生新闻中心办公室接受采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只是比较幸运”

对于自己的专业,杨倩说:“起初,不了解时没有办法产生兴趣,经过不断地学习,了解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兴趣。而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本科期间,杨倩认真对待学业,取得了专业第一的成绩。在课余时间坚持学习英语,这为她后来加入到安德烈·海姆教授团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材料专业的有趣之处在于材料有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因为材料在所有行业中处于非常基础的位置,无论是人民日常生活还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用到材料。”讲到自己的所爱,杨倩眼中闪着光彩,“材料拥有着各种各样诱人的性能,如电磁学性能、光学性能、机械性能等,所以它涉及的方面很多很多。作为一个有好奇心的科研者,总能在其中找到兴趣点,进而不断创新。”她如数家珍地讲述着材料专业的丰富与有趣。 

杨倩在扬华研究生新闻中心办公室接受采访


“信水滴之心终得石穿”

杨倩坦言,以前博一博二时对于科研不太有自信,研究思路也不够丰富。看到别人的文章时通常也只是羡慕,更不认为自己有能够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机会。经过两年在专业内顶级团队的科研训练,杨倩更加理解了科研所需要的态度与方法。


“国内、国外的实验室没有太大的区别,在硬件设备上或许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研究者的个人能力、科研精神、科研态度都是一样的。真正好的研究者对于所在专业是非常热爱和有追求的。”杨倩谈到了安德烈·海姆教授,“Andre对于科研非常热爱,这几乎就是他的生活、休闲方式之一。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并且和同行相互交流竞争,这是他的乐趣之所在。”


反复的实验是材料专业研究生的家常便饭,有时候杨倩会感到这个过程遥遥无期,但她认为在这种情况之下更应该坚持下去,“往往再坚持一下,就能有不错的结果。” 多去做、不怕错是她认为非常重要的科研精神,要敢于有自己创新的想法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非停滞不前。杨倩说,尽管经常感到做科研的压力很大,但是在自己的心里要明白大的方向是对的,学着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法和研究思路,科研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自我挑战。这样才能发现世界的多样性,创造属于我们生活的更好可能性。


目前,杨倩在交大继续完成博士论文,争取明年能够顺利拿到博士学位,为学生生涯划上圆满的句号。“科研会是我未来继续做的事情。”杨倩决定毕业之后继续从事材料学专业的科研工作。

杨倩在扬华研究生新闻中心办公室接受采访


「后记

当杨倩被问到有什么学习建议可以给研究生师弟师妹们分享时,她认为有三点非常重要。首先,要扎实地打牢理论基础,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点,这些积累会对以后做科研起到很大的帮助。其次,要做一些看似“无用”但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未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一份努力都会有回报。再者,就是要自我激励,对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有所规划,提高效率。

夜景下的杨倩


点击进入「扬华素质网——研究生之窗」

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